冬季是中风高发季节。据统计,在中国每15秒就有一个脑卒中新发病例,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脑卒中。那么,我们应如何防治中风呢?中风患者昏迷后要注意哪些事项呢?请关注——
近日,在一场关于脑卒中防治的研讨会上,专家指出:脑卒中(俗称“中风”)在中国的发病率越来越高,目前脑卒中的复发率也仍居高不下,而早防早治,是防止脑卒中复发的关键。专家强调,针对缺血性卒中的预防,强化抗血小板治疗,是预防卒中复发的重中之重。
中风死亡率在不断攀升
中国卒中教育日创始人之一、上海华山医院吕传真教授强调,脑卒中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急剧上升。目前中国是老龄化最快的国家之一,因此中风造成的死亡率仍在不断攀升。而中风存活者中约394会丧失劳动能力,每年医疗支出约120亿元人民币,给看护者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。
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,脑卒中是世界范围内第三位死亡原因。中国是脑卒中高发国家,每年新发病例约250万例,平均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脑卒中。脑卒中可分为两种类型: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,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大部分。缺血性脑卒中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疾病的一个重要临床表现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有过卒中史或伴有多种危险因素———多血管床病变(冠心病、糖尿病、代谢综合征或外周动脉病)等患者都处于卒中复发的高风险人群中。同时,还需警惕脑卒中的“先兆”——小中风。
吕传真教授介绍,脑卒中不是老年人的专利,每个年龄段脑血管病都在发病,所以45岁以下的中青年不要以为脑卒中与自己没有关系。
前6小时是治疗黄金期
很多人都知道,心肌梗塞和脑梗塞一样,发作后致死致残率很高。但是,发生心肌梗塞时往往伴有剧烈胸闷胸痛,人们会更重视,就医也会更积极。而脑梗塞发作时,没有剧烈的疼痛,容易被忽略。上海华山医院的董强教授说,脑卒中发作时,往往伴随偏盲、一过性失明、一过性肢体麻木、手脚无力、口眼歪斜、言语不清,严重时会突然昏迷,不省人事。出现这些症状时,很多老人不以为然,等到子女下班回家,发现不对劲,把老人家送到医院时,早已过了6小时最佳抢救时间,因缺血而受损的脑细胞再也无法恢复,最终造成偏瘫等残疾。
董强教授指出,脑梗阻发生时,脑部供血受阻,一部分脑组织会缺血缺氧。如果在3小时内疏通血管,这部分脑细胞可完全恢复,不会留下任何后遗症。如果在6小时内疏通血管,缺血血管附近的半暗带可大部分恢复,会大大降低出现后遗症的概率。可是,很多人是在中风8小时后甚至第二天才送院治疗,完全失去了抢救机会。
患者若昏迷千万别摇晃
专家提醒,冬季是脑卒中高发季节,有高血压、高血脂症、糖尿病以及家族病史的老人尤其要当心,如果出现频打哈欠、流口水、视物不清或手脚麻痹,可能是脑卒中先兆,一旦发现病人有脑卒中征兆,要尽快送院。如果脑卒中病人已经倒地昏迷,在等待急救车到来时,切忌摇晃病人,也别在其头下垫枕头。
首先,检查一下生命体征情况,如呼吸和心跳已经停止,要马上做心、肺复苏术。如病人意识清楚,可让病人仰卧,头部略向后,以开通气道,不需垫枕头,并要注意保暖,因为寒冷会引起血管收缩。要保持室温暖和,并注意室内空气流通。对于失去意识的病人,应维持昏睡体位,以保持气道通畅,不要垫枕头。有大小便失禁者,应脱去病人裤子,垫上卫生纸等。
专家介绍,脑卒中病人呕吐时应采取下列措施:脸朝向一侧,让其吐出。抢救者用干净的手帕缠在手指上伸进口内清除呕吐物,以防堵塞气道。装有假牙者,要取出假牙。未得到医生许可,别让病人进食或饮水。
阿司匹林可辅助预防中风
上海仁济医院李焰生教授指出,脑卒中患者在7天内复发的风险为8%—12%,90天内复发的风险则高达20%。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的性卒中患者30天的复发率最高为18.5%。
脑卒中再次复发的死亡率和残疾率往往要比第一次更为严重,其中更有25%的比例因再次脑卒中而导致死亡。所谓的二级预防就是对有过卒中的患者进行有效的预防干预,防止复发。此时除了控制危险因素外,还需根据卒中发生的原因进行预防。
“阿司匹林对于缺血性脑中风具有非常明显的预防、治疗效果,一直是专业医生推荐给病人的首选药物。”董强教授介绍。经大量国内外临床研究证实,阿司匹林是防治脑血管病的有效药物,它使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病死率、复发率显著下降。“除非有阿司匹林禁忌症如胃肠道出血和过敏外,一般不用*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代替阿司匹林。”然而,令人遗憾的是,阿司匹林在我国脑卒中存活患者中的使用率不到14%%,而在这相对比例甚小的使用人群里,不少人由于害怕毒副作用,每日阿司匹林服用剂量低于75毫克,无法预防脑卒中发生;还有一些患者时用时停,专家表示,中断使用阿司匹林的后果是一个月内复发危险增加3倍。
同时,董强教授指出,服用阿司匹林只属于对脑中风的辅助预防措施,也就是医学上通常所说的“二级预防”,真正要防治脑中风还得从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,如预防高血压、高血脂、糖尿病、少抽烟、少饮酒等一级预防方法入手。(
|